每日更新

最高检:犯罪分子基于“市场需求”瞄准公民个人信息 – 新京报

记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,2025年前三季度,全国检察机关指控公民个人信息犯罪2100余起,起诉4400余人。检察官侦查发现,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呈现出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、新趋势。我们根据“市场需求”针对特定目标,为后续犯罪提供定制化服务。最高检指出,一些犯罪分子紧跟“黑市”上对公民个人信息的需求,设立专业数据服务商,专门搜索、过滤、分析公民个人信息,甚至为后续犯罪提供定制化“原材料”支撑。在韩武模等人泄露个人信息案经检察厅处理后,韩武模他和他的朋友经营非法汽车搜索业务,并将他们的活动扩展到全国各地。他们渗透某大型停车平台的软件系统,非法获取停车场进出车辆的位置信息数据。在未经车主同意的情况下,在车内隐藏位置安装GPS追踪器,获取他人驾驶轨迹信息并提供给“客户”。犯罪技术不断升级,犯罪手段更加智能化、隐蔽化。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出,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爬虫、木马病毒、入侵工具等“黑客”技术,侵入含有公民个人信息的各类系统,大量获取并出售,牟取非法利益。一些个人信息被出售并用于非法犯罪活动,例如电信诈骗。王先生和他的同事其成立公司后,伙同周某等人通过求职渗透渗透缅甸多家企业,植入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木马病毒,窃取受害企业存储的包括网购信息在内的公民个人信息。一些个人信息被出售给海外电信诈骗团伙,并与许多电信诈骗案件有关。最高人民检察院表示,网络“开箱”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。 “开箱”作者利用“社会工程数据库”(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收集人们个人信息而构建的数据库)非法获取个人信息,传播并诱发对互联网用户的攻击和骚扰,对社会、民众和网络生态造成严重破坏。某些形式的网络暴力持续增加并侵犯受害者的现实生活。在曹某等人非法使用检察院运营的信息网络的案件中,受害人与其喜爱的新闻主播发生争执,曹某伙同他人搜索“社会工作数据库”,并利用系统漏洞攻击网站,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。他还在其管理的聊天群中任意泄露受害人个人信息,编辑发布辱骂、侮辱、不实谣言、诽谤等违法犯罪信息,利用网络实施网络暴力。不知情的网友通过社交媒体账号对受害人进行谩骂,有的甚至在线下跟踪骚扰,严重影响了受害人的正常生活。最高人民检察院表示,下一步,检察机关将继续加大对侵犯人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,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信息化。严查个人信息泄露源头,加强执行双向衔接,对黑灰产业全链条进行打击。同时,检察机关警示: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、使用、处理、传输他人个人信息,不得买卖、提供、非法披露他人个人信息,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、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。广大公众也需要增强自卫意识,发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,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。新京报记者、荥阳编辑黄怡静、校对杨莉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